风水是古人选择居住几千年经验的结晶。如果用四个字,无非就是“藏纳高干”。所谓藏纳,就是拿山藏纳,就像左右青龙白虎护砂,后玄武靠山,前朱雀之水,远朝近案,都是为了避风聚气;高干就是住在一定干燥的高度!
七个字是“避风,靠近水,居高处”。避风是为了聚气纳气。近水离不开水,居高处的原因与近水有关。如果水太近,就有洪水的危险!
现在世界认识到风水的存在,事实上,风水无论什么学校,只不过是两个方面,第一个是群山形势,如四兽等;第二个是理气。
虽然形势争议不大,但在理气方面存在很多争议
房屋风水名词不规范。中国风水只分为两类:阴宅风水和阳宅风水理论是什么?事实上,它是一门综合地理学、地质学、星象学、气象学、景观学、建筑学、生态学和人类生命信息学的自然科学。其目的是仔细调查和了解自然环境,顺应自然,适度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生活和生活环境,赢得最佳的时间、地点和人员,实现天人合一的最佳境界。
基于这一追求,在风水理论及其实践的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也通过理论思维,吸收了科学、哲学、美学、伦理、宗教、民俗等方面的智慧,最终形成了内涵丰富、综合、系统的独特理论体系——现代风水。总而言之,有十个原则。
第一,整体系统原则
作为一门完整的科学,整体系统论是在本世纪产生的;作为一种简单的方法,中国先哲学很早就开始使用它。风水理论以环境为整体体系,以人为本,包括天地万物。环境中的每个子系统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的因素。风水的功能是宏观把握和协调各系统之间的关系,优化结构,寻求。
风水充分注重环境的完整性。《黄帝宅经》倡导“以形势为身体,以泉水为血液,以土地为皮肤,以草木为毛发,以舍屋为衣服,以门户为冠带”。如果是这样,那就是严雅,那就是吉祥。清代姚延銮在《阳宅集成》卷《丹经公式》中强调整体功能性,主张“阳宅必须选择地形,背山水宜人,山骨来龙昂,水必须围成环形,明堂宽大斯为福,水口收藏万金。关煞二方无障碍,光明正在旺门庭。”
整体原则是风水的总体原则,其他原则属于整体原则,以整体原则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是现代风水的基本点。
二、因地制家的原则
因地制宜,即根据环境的客观性,采取适合自然的生活方式。《周易·大壮卦》提出:“适形而止”。先秦时期,姜太公主张因地制宜。《史记》。《贷殖列传》记载:“太公望封营丘,地泻卤,人少,于是太公劝他女功,技术高超,通渔盐。”
中国幅员辽阔,气候差异很大,土质不同,建筑形式也不同。西北地区干旱少雨,人们采用穴居式窑洞居住。洞穴位多朝南,施工简单,不占用土地,节约材料,防火防寒,冬暖夏凉,人长寿,鸡多下蛋。西南地区潮湿多雨,虫兽多,人们居住在干阑式竹楼。《老唐书.南蛮传》说:“山有毒草,虱腹蛇,人并楼,登梯而上,号为干阑。楼下空着或养畜,楼上住着人。竹楼空气流通,凉爽防潮,多建在山川附近。此外,草原牧民以蒙古包为住宅,便于随水迁徒。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建造了贵州山区和大理人民用山石建筑。
中国现有的许多建筑都是因地制宜的典范。湖北武当山是道教名胜。明成祖朱迪派30万人上山修庙,命令不要劈山改造,只能随地形修建墙壁和宝殿。
中国是一个务实的国家,因地制宜是务实思想的体现。风水的真谛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使人与建筑适合自然,回归自然,简约归真,天人合一。
三、依山傍水的原则
依山傍水是风水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山是大地的骨架,水是万物生命力的源泉。没有水,人们就活不下去。考古学发现的原始部落几乎都在河边的台地上,这与当时的狩猎、捕捞和采摘经济相适应。
依山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土包屋”,即三面群山环绕,奥中有旷,南面开放,房屋隐藏在万树丛中。湖南岳阳县渭乡张谷英村就是这样一个地形。五百里幕阜山余脉绵延至此,东北西三方突起三座大峰,如三片花瓣形成莲花。明代宣德年间,张谷英来这里定居。500年来,他发展了600多户300多人的赫赫大族。村里有800多栋房子串通在一起。男女老幼尊卑有序,过着宁静祥和的生活。
依山的另一种形式是“屋包山”,即从山脚到山腰,成片的房屋覆盖着山坡。长江中上游沿岸的码头镇都是这样,背梳山坡,捡起来,气势磅礴。武汉大学有近百年的历史,建在绿色的罗家山脚下。设计师充分考虑了特定的风水,在山上建了一所房子。学生宿舍靠近山坡,就像一堵环形的城墙,有一个门形的出入口。平台以中孔城门洞为轴线,图书馆居中,教学楼两侧分开。主从有序,严谨对称。学校有自然之势,有城堡之壮,展现了高等院校的宏大气派。
南京是六朝的故都,毗邻长江,四周是山,有虎占龙盘的趋势。四面有秦淮河人江,沿江有许多山丘,从西南到东北有石山、马鞍山、幕府山;东有钟山;西有富贵山;南有白鹭洲和长寿洲,形成夹江。明代高启称赞道:“钟山如龙独西,想破巨浪乘长风。江山不相让,形胜争夺天下壮。”
四、观察形势的原则
清代《阳宅十书》指出:“人的居住地应以山河为主,其来源最大,关系最重要。”风水学重视山形地形,把小环境放在人大环境中。
中国的地理形势,每8度左右就有一个大的纬度结构,如天山枣阴山纬度结构;昆仑山枣秦岭纬度结构。“考工记”云“天下之势,两山之间必有川。大川之上一定有路。“禹贡”将中国山脉划分为四列九山。风水把绵延的山脉称为龙脉。龙脉起源于西北昆仑山,延伸至东南三条龙脉,北龙从阴山、贺兰山进入山西,起太原,渡海而止。中龙从岷山入关,到泰山人海。南龙从云贵、湖南到福建、浙江入海。每条龙脉都有干龙、支龙、真龙、假龙、飞龙、潜龙、闪龙。要勘察风水,首先要搞清楚来龙去脉,顺应龙脉的方向。
龙脉的形状不同于形势,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形是远景,形是近观。势是形之崇,形是势之积。有势然后有形,有形然后知势,势在外,形在内。势如城郭墙垣,形如楼台门。势是起伏的群峰,形是单座山。只有认识形势才难,观察形状才容易。势为龙,若马之驰,若水之波,欲其大而强,异而专,行而顺。形状要厚实、积聚、藏气。
龙脉集结处有朝案之山。朝山案山类似于朝拱伏案的形状,就像被君主包围的臣僚。朝案之山可以挡风,很有趣。比如《朱子语》说北京的大环境云:“冀都山来自云端,前则被黄河环绕,泰山耸左为龙,华山耸右为虎,高为前案,淮南诸山为第二案,江南五岭为第三案。因此,古今建都之地是冀。所谓无风散之,有水之界。.“以北京城市为中心,以全国山脉为朝案,说明北京地理环境的优势。
从大环境中观察小环境,我们可以知道小环境受到的外部限制和影响,如水源、气候、产品、地质等。任何宅基地的好运或厄运都是由大环境决定的,就像中医的脉搏切割一样。从脉搏的***细弦虚、滑、浮、沉的缓慢速度,我们可以知道我们的身体
48
风水学中常有“山祖”的说法,“山祖”指的是我国的昆仑山。
古人认为:昆仑山在西北极地,远在甘肃州南八十里,去中国五万里;我不知道它的高度,或者云的高度,或者云的高度,万一千里;我不知道它的大小,或者云的八百里。昆仑介于天地之间,是天地之维柱,是天地之中,是天帝之下,天神之所。昆仑山被认为是天地的灵气。又是人间仙灵的胜境,登之可长生而为神。刘基在《堪舆漫兴》中说:“昆仑山祖势高雄,三大行龙南北中,分布九州多态度,精粗美恶产穷通。”
在中国的古典文化中,儒家认为昆仑山是黄帝居住的地方,道家认为昆仑山是证道之处,佛教也比传说中的大而广的须弥神山更重要。
,风水家认为昆仑山是天地之脊。它的形势和魅力决定了它的繁荣将向四面八方蔓延。这种在地面上蔓延的表现是山脉向前延伸。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新山脉,其中可以产生“藏风聚气”的气穴被认为是“龙脉”。
世界上所有的山脉都是昆仑山的枝脉,龙脉都是从昆仑山延伸而来的。因此,,有一种说法是“世界上所有的龙脉都来自昆仑”,昆仑山自然被称为“龙脉之祖”或“山脉之祖”。
在《发微论》中,蔡元定说:“凡山皆祖昆仑,分枝分脉,越复杂越细,这一切都很不一样。”
杨云松还在《摇龙经》中说:“须弥山是天地骨,中镇天地是。如人背脊和项梁。四肢龙突兀。四肢分为四个世界,南北西东为四派。西北有成千上万的孔洞,东有三个窗帘。只有南龙进入中国,胎祖才是奇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