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相相神 十二相神

2024-09-20 09:31:09
版权说明:以下内容来自网友投稿,若有侵权请联系:259687886@qq.com 处理。

长期以来,曾国藩博览群书,精通相法,乃面相识人高手。观貌识人先察骨,然后考察整个面部和形态举止。他通过骨相察神,能卜命运,察品性,观前程,是为识别人才之第一心法。骨貌识人精妙之处如曾国藩所说:“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

曾国藩指出:山峰表面的泥土虽然经常的脱落流失,但却不会倒塌破碎,正是因为坚硬如钢铁的岩石在那里支撑着,使它得以保持稳固。这就相当于人的骨骼。一个人的精神状态都集中在他的两个眼睛上,一个人的骨骼丰峻与否,都集中呈现在面部。像除文人之外的社会各阶层人士,既要看他们的内在精神状态,又要考察他们的体势情态。作为以文为主的读书人,主要看他们的精神状态和骨骼是否丰峻。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和骨骼形貌,犹如两扇大门,而其命运就如同大门外面的一座高山,只要打开精神和形骸的门,就能测知人的内心世界。这是识人的第一要诀。

这里,曾国藩所言的“骨”,并不是现代人体解剖学意义上的骨骼,而是专指与“神”相配,能够传“神”的那些头面上数量不多的几块骨。“骨”与“神”的关系也可以从“形”与“神”的关系上来理解,但“骨”与“神”之问,带有让人难以捉摸、难以领会的神秘色彩,一般读者往往难于把握,只有在实践中自己去多加体会。对此古代医书中记述道:骨节像金石,欲峻不欲横,欲圆不欲粗。瘦者不欲露骨,肥者不欲露肉,骨与肉相称,气与血相应。

曾国藩所言的“神”,并非日常所言的“精神”一词,它有比“精神”内涵广阔得多的内容,它是由人的意志、学识、个性、修养、气质、体能、才干、地位、社会阅历等多种因素构成的综合物,是人的内在精神状态。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而这里所论的“神”,不会因人一时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大的变化,貌有美丑,恹色有黑白,但这些都不会影响“神”的外观,换句话说,“神”有一种穿透力,能越过人貌的干扰而表现出来。比如人们常说“某某有艺术家的气质”,这种气质,不会因他的发型、衣着等外貌的改变而完全消失。气质是“神”的构成之一。从这里也可看出,“神”与日常所言的“精神”并不一样。

一个人的“神”主要集中在两只眼睛里,一个人的骨骼丰俊与否,主要体现在一张面孔上。像工、农、兵、商等类人士,既要考察他们的精神状态,也要考察他们的体势情态;读书人则主要是考察他们的“神”和“骨”。神和骨就像两扇大门,命运就像巍巍立于门外的大山。考察“神”“骨”,犹如打开两扇大门,山势的起伏昂藏自然尽收眼底。两扇大门——“神”和“骨”——是从外表考察人物的第一要诀。

神是一种气质性的东西,能在后天的环境中发生变化。可能来自于磨炼,也可能来自于阴阳的调和。读书到相当程度,他头面上的气质与其他人有不同,仿佛若有光,这是神的一种表现。在经历事务中成长,历经风雨的考验,气质神态又有不同,这也是神的一种表现。神是藏于形之内的,形也就是容貌,尤其是眼睛。神与眼睛的关系就像光与太阳。神通过眼睛外观出来,犹如光从太阳里放射出来普照外物,但神是藏于目之中的,犹如光本身就存在于太阳内部一样。因此曾国藩用八个字来讲:“一身精神,具乎两目。”

“神”并不能脱离具体的物质东西而空空地存在,它肯定有所依附,这就是说“神”为“形”之表,“形”为“神”之依,“神”是蕴含在“形”之中的。

在古代,读书人是为数不多的一部分,他们的思想很复杂,心眼也多。比如说水泊梁山那一百零八个草莽英雄,真正的读书人只有军师吴用等几个,其他英雄是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想就怎么做。但吴用就不一样,当卢俊义为晁盖报仇以后,宋江要推卢俊义坐头把交椅,吴用是的,但他不说,使个眼神,黑旋风李逵就跳出来了。吴用也许考虑自己的身份,带头,不给卢俊义面子;但从另一方面来讲,他不出面,至少不会得罪卢俊义。万一宋江要死命坚持晁盖临死前的诺言——谁为他报仇,谁就坐头把交椅——那卢俊义还是要坐的,吴用自己不出面,两人都不会得罪,何乐而不为呢?李逵、武松等血性汉子就不会有这么多心眼了。

读书读进去了,就在心里积储了一种气功态。换句话说,读书人长期在练气功,气质与常人也有不同。但他们当中也有心怀邪念的小人,也有落井下石、拐骗别人妻女财物声名的不义之士,在文儒雅士、谦谦君子的文明面纱掩盖下,该如何识别呢?

这就要看骨相察神。这一点大家都知道,心有所动,眼睛会流露出变化,这其实就是在由眼睛察神。不论神光内敛,锋芒外显,神所传递的心性正邪、智慧愚笨都是掩盖不了,一如云层厚积中的阳光,区别仅在于会不会鉴别。

这就是曾国藩讲的“文人先观神骨,开门见山,此为第一”,犹如大门与门外的大山,门一打开,山势的幽深伏藏、奇伟雄姿自然一目了然。察神,相当于推开大门,门一开,事业与才能就能预测出来了。

曾国藩是科举出身,行军打仗也多从文人中选拔将领,因而一生结识的读书人无数。“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这句话简简单单平平实实,却是他一生经历的结晶。后世文人推崇曾国藩,仅此就足以理解一些文人的敬佩之心了。

江忠源(1812—1854),字常孺,号岷樵,湖南新宁人。本是读书人,后成为湘很有代表性的文人勇将。1848年开始办团练,比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金田(1851年)还早三年,而曾国藩本人是1853年才开始办团练的。江忠源办团练,是为新宁县的青莲教。青莲教首领雷再浩率众起事,江忠源率乡里团练(不算正规军队),一役即将雷再浩剿灭。由此授七品知县,往浙江任职。

江忠源本在湖南偏僻山中读书,因参加科举考试到了北京,以同乡晚辈的身份去拜见曾国藩(当时曾国藩已是二品官员,而江忠源只是一个普通的待进科举的读书人)。见面后,两人谈得很投机,曾国藩也赏识江忠源的才华。江忠源告辞时。曾国藩目不转睛地看着他离去,直到他出到门外。曾国藩对左右人说:“这个人将来会立名天下,可惜会悲壮惨节而死。”后来的史实印证了曾国藩察人的正确。

太平军在广西后,1852年,江忠源带兵进驻广西,奔赴广西副都统乌兰泰帐下,准备狙击节节胜利的太平军。曾国藩知道后,从北京给江忠源写信,坚决他投笔从戎,认为他“读书山中”,投笔从戎,“则非所宜”。他还动员朋友劝阻江忠源。认为“团练防守”即为文人本分,他率兵去广西,就是“大节已亏”。曾国藩为什么要坚决江忠源投笔从戎,旁人以为是他“爱人以德”,不愿江忠源文员夺武弁之制,但是否与他认为江忠源“当会悲壮惨节而死”有关呢?

江忠源与太平军的第一次作战,即大告成功。他率军在广西蓑衣渡设伏,重创太平军,太平军早期南王冯即牺牲于此役。江忠源因此以善带兵而名闻。

由于江忠源追击太平军有功,军功累积,由七品知县迅速升迁至安徽巡抚(官级三品)。

1854年,太平天国勇将、翼王石达开率兵迎战曾国藩湘军。江忠源防守庐州,被太平军围困,城破,江忠源苦战力竭后,溺水悲壮而死。

曾国藩是根据什么来判断江忠源会“立名天下,当悲壮惨节而死”,现在已无从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注视良久,肯定与察神有关,可见“文人先观神骨”意义非常。

任何一位,在考察人物方面都有其独特的禀赋。不如此,不足以成就事业。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必须会鉴别人才,然后才能组建强有力的核心首脑智慧,带领他们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纵观古今人物,身为团体领导人,惟有曾国藩留下了一套鉴别人才的非常系统的学问《冰鉴》。唐代的袁天罡,宋代的陈传,都是鉴别人物的高手,但他们都不是世俗中人,偏僧偏道,游于山水之间,过着似的生活。而曾国藩秉承“兼善天下”的思想,从未打算要归隐山林,秉乘他祖父鼓励他的竭心尽血效忠的思想,从而留下了一套鉴人的学问。

曾国藩这套鉴别人才的学问,影响不小,与民间流传的相学也区别甚大。相学是静态考察,易流于机械主义,而且宣扬命运天授思想,看不到个人努力的作用,还从面相中定人一生富贵。人的富贵荣华,受家庭、历史条件、个人奋斗等多种因素影响,仅凭相貌来定,少掉了许多依据,正确性是不足为论的。曾国藩鉴别人才,一个核心思想是从他的相貌、言语、行动特征来考察其思维和做事的方法,从而判断他才能的大小,以此确定他适合担任什么工作。

这样的思想才是考察人物、鉴别人才的正道,今天的领导人要善于从中吸取,领会其精髓。

面相有很多古人总结的经验,书籍很多,著名的有《太清神鉴》、《冰鉴》、《麻衣神相》、《许负相法》等。读书要结合实践,要结合时代的改变。而且面相是统计学,它需要大量经验的积累,所以不是一时即可掌握的,其实际是识人的方法,很多老人没学过面相但看人八十,其原因就在于此,所以学习面相不要急功近利,需要慢慢积累。

三十六神七十二相

《柳庄神相》与《麻衣神相》或《面相全书》任何一本都可作为参考。主要看实际情况的人群,多记录,多比较,多落实,再参考书上断语。最好你能追综到你所''看相人''的实际生活壮况与他、她本人的长期变化情况。头上三停;五岳、四渎、十二宫。身体三停;头、体、足。以神、形、气、色、声为主。

如果是初学者,性格比较内向,为人老实本分,建议看《公笃相法》,最好选择背诵下来。这本书作为入门相法书。

《太清神鉴》一般是学面相一定要看的,是收藏在四库全书里的书籍,很有历史,传说是后周的王朴所著,其实应该是后人假托而作的。还有曾国藩的《冰鉴》也是很普及的书籍。另外建议找一下古代相术书籍非常不错,对你学相术有很有很大的帮助。

出自古籍阁的相术书籍是一个不错的参考

给面相的书籍做一个目录,供大家参考:

《中西相人探原》《公笃相法》《大清相法》《新刊校正增释合并麻衣先生人相编》

《演禽三世相法》《相儿经》《神相全编》《神相水镜集》《神相汇编》

《管辂神相秘传》《精考演禽三世相法》《麻衣相法》《月波洞中记》

《玉管照神局》《太清神鉴》《照胆经》《人伦大统赋》《柳庄神相》《相理衡真》

相学,在我们国家源远流长,是预测学一个旁支。在普通人眼里,它是一门高深莫测的学问。比较广为熟知的看相书籍,就是《麻衣相法》,《柳庄相法》,《冰鉴》,《公笃相法》等书籍。关于相学的种种,也是众说纷纭。首先来看看麻衣相法。麻衣相法是流传非常广的。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都知道这本书。

这些看相的相术书籍在图中右下角都可获得

我学习相学,起初有这样一个想法,就是八字不是唯一的,很多人有共同的八字,但相貌,手相具有唯一性。人人迥异,人人有差别,因此可以作为识人用人的标准去看。但现在我觉得相学与其他易学流派并无本质差别。无论是八字,风水,六爻,奇门遁甲,相学等等,都是工具,为人而用。

当你真的发现,这些没有区别的时候,你才能达到高的境界。我这样说,你可能不理解。

把以下这些看相的书全部找来,好好仔细研读。

《麻衣相法》

《月波洞中记》

《玉管照神局》

《太清神鉴》

《照胆经》

《人伦大统赋》

《柳庄神相》

《相理衡真》

《神相全编》

学习相术有两个基本点。第一,相不独论,不要因为某个部位长得好或者不好,就判断命运好坏,看相要综合地看,面相、身相、神相、气相都要看,才能判断比较正确。第二,实战检验一切,这些书只是给你一个参考,书中讲的是否正确,都要经过实战一条一条的去验证,再经过归纳总结,才能掌握相术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