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的意义在于帮助人们择吉避凶,这与办丧事选墓地希望让逝者安息,生者安心的出发点是一致的。风水包括阴宅与阳宅两部分。阳宅与阴宅风水各影响人比例为三比七,即阳宅占三,阴宅占七层。或祖宅风水占尽龙脉穴位好的,阳宅可以占四成,但不会有更多,其力度不会超过阴宅是可以肯定的。国家提倡火化,公墓葬是出于耕地面积,民俗风气等相关考虑。而在广大农村地区、山区地区,多都是择地自葬。虽然有的火化,但葬得真龙穴的,同样有庇福后人作用。城市公墓也有风水可言。公墓地段的好坏,是否为过龙地,还是龙脉聚气地,是龙身龙脚,还是枝龙是干龙,还是流砂、飞砂、护缠砂龙地,穴位的高低、左右、朝向、水法等等都有讲究。公墓风水亦不可小看。
在风水学上,我们把山脉〔或河流〕叫作龙脉,在龙脉上有许多的吉利穴位,也有很多的凶险穴位,还有更多的平常的无大吉、也无大凶的穴位。我们点穴的目的,就是要吸取龙脉所蕴藏的能量,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阴阳性,龙脉所蕴藏的能量也有吉利能量和凶险能量之分,如果我们把穴位点在了吉利能量的点上,那我们吸取的就是龙脉吉利的能量,我们的子孙后代就会富贵昌盛;反之,如果我们把穴位点在了凶险能量的点上,那么我们吸取的就是龙脉凶险的能量,我们的子孙后代就会贫穷潦倒后继无人;而如果我们把穴位点在了无大吉也无大凶的平常能量点上,那么我们吸取的就是龙脉无吉无凶的能量,我们的子孙后代就会平平淡淡做个普通老百姓。
指穴场必须垣城完整,拱护周密,不使外风荡刮穴场而生气飘散。风水家认为,生气因水而聚,因风而散,故风水之法,得水固然重要,但若穴不避风,生气随之散逸,得犹如不得。郭璞《葬经》云:“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注曰:“┉及其止也,必得城郭完密,前后左右环围,然后能藏风而不致荡散之患,经曰:‘明堂穴水如惜血,堂里避风如避贼。’可不慎哉?高垅之地,天阴自上而降,生气浮露,最怕风寒.易为荡散。如人深居密室,稍有罏隙通风,适当肩背,便能成疾。故当求其城郭密固,使气之有聚也,是以堂穴之四维四正前后八方,须当求其完密而无空缺,使生气避风而凝聚,一有空缺,则风荡穴场,不惟无吉,反致灾殃。以砂论之,要如:案砂不有,则明堂倾抵御,凹风前来,堂气难收,主贫穷败绝。玄武藏形而无乐托之山,主长房伶仃孤寡。白虎空缺则凹风右灌,主弱弟幼于,败绝夭亡,两肩凹风主败绝,两足凹风主破家。故廖瑀《泄天机·安坟入式歌》云:“第三最忌凹风穴,铁定人丁绝。”但平支之地、生气沉潜于地下,自下上升,不怕风吹荡散,故穴虽在于旷地;八面无蔽,亦无害于生气凝聚,是以强风唯以山垄之穴言。
指如龙般妖娇翔,飘忽隘显的地脉。地脉以山川走向为其标志,故风水家之龙脉,即是随山川行走的气脉。《阳二宅全书·龙说》云:“地脉之行止起伏曰龙。”《撼龙经》云:“大率龙行自有真,星峯磊落是龙身龙神二字寻山脉,神是精神龙是质。”龙行飘忽,即所谓神龙见首不见尾,山脉亦多起伏逶迤,潜藏剥换,郭璞《葬经》所谓“委蛇东西,忽为南北”即是此意。辨龙首要分清枝干,寻得干龙而于支上点穴,大非吉事。《堪舆漫兴》云;“寻龙枝干要分明.枝干之中别重轻。”次要分真龙之身与缠护之山。凡真龙必多缠护。缠多富多,护密人贵。但若于缠护之山下穴,即失真龙之气,亦大不吉,识得真龙,然后观其水口朝案、明堂龙虎,确定结穴之处。龙之势,以妖矫活泼为贵。重重起伏.屈曲之玄,东西飘忽.鱼跃鸢飞,是为生龙.葬之则吉。如果粗顽臃肿,慵獭低伏,如枯本死鱼,是为死龙,葬之则凶。风水家于龙尚有诸多名目,要加强龙、弱龙、肥龙、廋龙、顺龙、逆龙、进龙、退龙、病龙、劫龙、杀龙、真龙、假龙、贵龙、贱龙、皆言龙脉须缠护周密,护卫有情而不斜飞逆转。形宜瑞庄秀雅,如果主客不清,枝干镇糊,或尖射搓蛾,怪石峥嵘,俱为恶形,塟之多有劫煞。
朝山和案山的合称。风水家认为,龙脉落穴,真气凝聚之所,如王者身怀万宝而燕息。明堂宽绰,池湖缭绕,远山近水,朝揖翕聚,千源万脉,总归一处。远者干里迢迢而来,与穴遥遥相对,俯伏拜揖之状是为朝山;近者自身穴前,如玉几龙案,是为案山。徐善继《人子须知砂法》:“夫曰朝案,皆穴前之山,其近而小者移案。远而高者称朝。”因此,朝案是真龙结穴的征象,龙脉之行,隐拙剥换,何处结穴,殊难寻踪。如果能识得朝山案山,即是其止息之处。《人子须知·砂法》又云:“既生成之龙穴,必有自然之朝应。”穴位视朝案高低而生,朝山高时穴在高,朝案低时,即在低处下罗盘。识得朝案之真,其穴大贵。杨筠松《疑龙经》云:“如有朝迎性情真,将相公侯立可断。”若无朝案,其穴则多花假。刘谦《心经》云;“有龙穴而无特秀之朝案,乃鬼龙虚结,决非真穴。”平洋之地,原无朝案可寻,然平洋高一寸则可言山,是以高田之埂,即为朝案,隐隐隆隆之中以为拱持。明朝不如暗拱,平洋龙胜出脉。
又名朝砂,指前方与穴山遥相对应,作朝揖之状的山。黄妙应《博山篇》:“面前特立,命曰朝砂。”朝山是识别真龙的穴的标志。《撼龙经》云:“最是朝山识正龙,高低只取朝山定。”又云:“朝迎若是有真情,此是其龙断不疑。”刘基《堪舆漫兴》:“大都捉穴有明征,穴好朗山分外清。若使面前无真对,纵然有结力惟轻。”朝山与主也长短相若为正势,否则为逆势。朝山以两水相夹,三五成形,尖秀方圆为高格,称为特朝山。主家人锦衣玉带,为将为相。其次为横朝山,前山横过,山脚分枝,枝上作朝,亦皆端圆尖秀,依次排开,如官署列队排牙,喏应主山。朝山若能重重叠叠,节节增高,则愈添气象,显立山穴场王侯之尊。主子嗣高官厚禄,富比陶朱。若前朝之山孤独,如高耸尖圆,亦为吉象;若倾侧低头,斜飞碎破,则主家败财亡,一贫如洗。朝山又有真假之分。须与主山有情呼应为妙,如果尖倾直去,或侧面反背,则有凶而无吉。《塔舆漫兴》云:“纵有真龙朝对恶,亦须凶报不相饶。”也间或有真龙结穴无朝山者,只求诸水朝聚,汪汪万顷,多有关拦,生气凝聚其间。
又称迎砂,指穴山与朝山之间的山。案山能使穴前萦绕更为周密,有助于生气凝聚,亦增居处者之尊重。徐善继《人子须知·砂法》云:“穴前之山近而小者曰案如贵人据几案处分政令之义。有案山,则穴前收拾严密,无气不融聚之患。”案山为朝山之延伸。杨筠松《撼龙经》云:“客山千里来作朝,朝在面前为近案。”案山最重形美,大抵要如天上三台或如玉几横琴,或如笔架眠弓,或如圆帽,以清秀为美,如此则出人文秀,金榜题名;最忌粗恶、臃肿、斜飞突怒、峞岩压穴之形,如此则出入凶狠顽愚。案山之势,又不宜太过狭窄。杨筠松《疑龙经》云:“出人短小与气宽,皆足明堂与案山。明堂宽阔气宽大,案山逼迫人凶顽。案山对于穴山,要有朝揖之势方贵,如果穴山呈依案山之势,则主客反情,主出入贫贱。案山与朝水,不宜顺水随势,应该逼水逆转,使其湾环缠绕,使生旺之气不泄,方为吉相。有案山则财富无量,如果无案山,则旷荡无拦,生气涣散,主中房子嗣破败流离。廖瑀《泄天机·安坟入式歌》云:“第四犹嫌无案山,衣食必艰难。”
出自唐代杨筠松《撼龙经》,杨筠松用九星凶吉(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左辅、右弼)所写的一本风水学书籍。原文如下:
缠多不许外山走,那堪长远作水口。护送托龙若十全,富贵双全真罕有。
寻龙千万看缠山,一重缠是一重关。关门若有千重锁,定有王侯居此间。
白话文释义:关卡太多的山不会往外延伸,最远处被看做入水口,护送的山脉如果齐全的话,那么这座山里的宝贝就很多,找寻山脉中的宝贝得看围墙,一重围墙是一重关卡。如果关卡森严繁杂,那么肯定有王侯将相的棺材在里面。
《撼龙经》是唐代风水大师杨筠松的代表作之一,是龙脉风水的最权威圣典,被誉为“中国古代测绘学之最”,是了解与运用龙脉风水、快速振兴家业的最佳典籍。
简介
广明中遇黄巢犯阙,窃禁中玉函秘术以逃,后往来于虔州。无稽之谈,盖不是信也。然其书乃为世所盛传。《撼龙经》专言山龙脉络形势,分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左辅、右弼九星,各为之说。
《疑龙经》上篇言干中寻枝,以关局水口为主。中篇论寻龙到头,看面背朝迎之法。下篇论结穴形势,附以疑龙十问,以阐明其义。《葬法》则专论点穴。有倚盖撞黏诸说,倒杖分十二条,即上说而引伸之。附二十四砂葬法,亦临穴时分寸毫厘之辨。
案陈振孙《书录解题》有《疑龙经》一卷,《辨龙经》一卷,云吴炎录以见遗,皆无名氏,是此书在宋并不题筠松所作,今本不知何据而云然。其《撼龙》之即《辨龙》与否,亦无可考证。然相传已久,所论山川之性情形势,颇能得其要领,流传不废。
亦有以也。旧本有李国木注并所附各图,庸陋浅俗,了无可取。今并加刊削,不使与本文相溷焉。
明李国木撰《地理大全一集》·三十卷、《地理大全二集》·二十五卷(通行本),是书一集之七卷至十卷为杨筠松《撼龙经》、《疑龙经》、《葬法倒杖》。二集二卷为杨筠松《青囊奥语》。
杨筠松(834年4月20日-900年3月12日),俗名杨救贫,名益,字叔茂,号筠松,唐代窦州(今高州市马贵镇)人,著名风水宗师。杨筠松为唐僖宗朝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为唐朝著名地理风水学家。名益,别号玄赤,世称‘救贫先生’。著《疑龙经》、《撼龙经》、《一粒粟》、《天玉经》、《都天宝照经》、《天元乌兔经》。
因为其用地理风水术行于世,使贫者致富,所以世人称其为“救贫”先生,后人由此也称其为“杨救贫”。
杨筠松,字叔茂,号玄赤,世称救贫仙人,唐代堪舆大师。
杨筠松生于唐大和八年(834年)三月初八日,窦州马贵(今广东高州马贵镇)人。江西堪舆形法理论祖师。其父亲杨淑贤生三子:长子筠翌,次子筠宾,三子筠松。
筠松幼年聪颖过人,学习诗书,一览无遗,十七岁登科及第。后为唐僖宗朝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广明中(880年),黄巢破京城,筠松离京出走,先入昆仑山,后到虔州(江西赣州),以地理术行于世,民间称救贫先生。
留虔州期间,在崇贤里黄禅寺遇曾文辿,邂逅于方丈之内,唔谈中,曾文辿被其非凡的风水学识所倾倒,遂拜筠松为师,朝夕跟随,竭尽弟子之礼。
后随师云游山川,寻龙捉脉,得杨筠松悉心指点,观龙以势,察穴以形,峦头砂水,体用兼妙。曾文辿遂渐通堪舆之道,成为杨筠松第一个高徒。
参考资料:撼龙经-百度百科
参考资料:杨筠松-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