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风水 苏洵书法

2024-05-16
来源:大吉哥站长

苏洵(一零零九-一零六六年),字明允,号老泉,北宋眉州眉山人。苏洵及其二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均初列入「唐宋古文八十家」。苏洵年二十七,始发愤读书。屡举进士不第,忿而烧去平日所作文章,痛下苦功,精究六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和今已失传的《乐经》)与诸子百家之说。宋仁宗嘉祐年间,携长子轼,次子辙,由蜀至汴京(即开封,北宋的首都)赴考。深为欧阳修(《醉翁亭记》的作者)所赏识,上其所著文章二十二篇于,从此文名大震。此后历任秘书省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主簿等职。传世有《嘉祐集》。苏洵是研究孟子和韩愈的议论文而自成风格的。他擅长作政论、史论,喜欢谈兵谋、权变。用笔奔放矫健,修辞精简雄峻,甚有战国时代纵横家的气势。欧阳修赞美他的文章说:即使汉代的贾谊和刘向也有所不及,可见欧氏对苏洵备加推崇。苏洵小时不好学,成名很晚,一直到27岁后才开始发愤读书。嘉佑元年(1056年),他到汴京拜访欧阳修,文章受到欧阳修的赏识,以为虽贾谊、刘向不过也,士大夫争诵一时,文名因而大盛。但嘉祐三年(1058年),宋仁宗召他参加考试时,他却推病不去。嘉祐五年(1060年)得任秘书省校书郎,后为霸州文安县主簿。又授命与姚辟同修《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后不久病逝。苏洵的文章主要是以史论政,继承《孟子》和韩愈的议论文传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欧阳修称赞他「博辩宏伟」,「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但有时不免带有诡辨气息,不免迂阔偏颇,是其短处。苏洵在《上田枢密书》中也自评其文兼得「诗人之优柔,骚人之清深,孟、韩之温淳,迁、固之雄刚,孙、吴之简切」。苏洵作诗不多,擅写五古,诗颇质朴苍劲。散文作品有《六国论》、《心术》、《几策》、《权书》、《辨奸论》、《衡论》和《六经论》,后世传有《嘉佑集》十五卷。

参考: tiaccwhf/~t038/kaho/newpage16

苏辙 2008-06-17 14:59:56补充:苏辙 2008-06-17 15:00:03补充:苏辙 2008-06-17 15:00:09补充:苏辙

苏洵生平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仁宗嘉祐元年(1056),他带领苏轼﹑苏辙到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嘉祐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嘉祐五年,任为秘书省校书郎。后与陈州项城(今属河南)县令姚辟同修礼书《太常因革礼》。书成不久,即去世,追赠光禄寺丞。苏洵是有政治抱负的人。他说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当世之要”,是为了“施之于今”。在《衡论》和《上皇帝书》等重要议论文中,他提出了一整套政治革新的主张。他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审势”﹑“定所尚”。他主张“尚威”,加强吏治,破苟且之心和怠惰之气,激发天下人的进取心,使宋王朝振兴。由于苏洵比较了解社会实际,又善于历史的经验教训,以古为鉴,因此,他的政论文中尽管不免有迂阔偏颇之论,但不少观点还是切中时弊的。曾巩说苏洵“颇喜言兵”。苏洵的《权书》10篇﹑《几策》中的《审敌》篇﹑《衡论》中的《御将》和《兵制》篇,还有《上韩枢密书》﹑《制敌》和《上皇帝书》,都论述了军事问题。在著名的《六国论》中,他认为六国破灭,弊在贿秦。实际上是藉古讽今,指责宋王朝的屈辱政策。《审敌》更进一步揭露这种贿敌政策的实质是残民。《兵制》提出了改革兵制﹑恢复武举﹑信用才将等主张。《权书》系统地研究战略战术问题。在《项籍》中,他指出项籍不能乘胜直捣咸阳的战略错误。他还强调避实击虚﹑以强攻弱﹑善用奇兵和疑兵﹑打速决战﹑突击取胜等战略战术原则。苏洵的抒情散文不多,但也不乏优秀的篇章,在《送石昌言使北引》中,他希望出使契丹的友人石昌言不畏,藐视敌人,写得有气势。《张益州画像记》记叙张方平治理益州的事迹,塑造了一个宽政爱民的封建官吏形像。《木假山记》藉物抒怀,赞美一种巍然自立﹑刚直不阿的精神。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欧阳修称赞他“博辩宏伟”,“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曾巩也评论他的文章“指事析理,引物托喻”,“烦能不乱,肆能不流”(《苏明允哀词》),这些说法都是比较中肯的。艺术风格以雄奇为主,而又富于变化。一部分文章又以曲折多变﹑纡徐宛转见长。苏洵在《上田枢密书》中也自评其文兼得“诗人之优柔,骚人之清深,孟﹑韩之温淳,迁﹑固之雄刚,孙﹑吴之简切”。他的文章语言古朴简劲﹑凝炼隽永﹔但有时又能铺陈排比,尤善作形像生动的妙喻,如《仲兄字文甫说》,以风水相激比喻自然成文的一段描写,即是一例。苏洵论文,见解亦多精辟。他浮艳怪涩的时文,提倡学习古文﹔强调文章要“得乎吾心”,写“胸中之言”﹔主张文章应“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他还探讨了不同文体的共同要求和不同写法。他特别善于从比较中品评各家散文的风格和艺术特色,例如《上欧阳内翰第一书》对孟子﹑韩愈和欧阳修文章的评论就很精当。苏洵作诗不多,擅写五古,质朴苍劲。宋人叶梦得评其诗“精深有味,语不徒发,正类其文”(《石林诗话》)。其《欧阳永叔白兔》﹑《忆山送人》﹑《颜书》﹑《答二任》﹑《送吴待制中复知潭州二首》等都不失为佳作,但总的成就远逊于散文。苏洵著作,宋代以多种版本流行,原本大都散佚,今存者有北宋刊《类编增广老苏先生大全文集》残卷。通行本有《四部丛刊》影宋钞本﹑《嘉祐集》15卷。

参考: art_lit.sinablog/index?op=ViewArticle&articleId=237592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他擅长散文,尤其擅长政论文,议论明畅,有《嘉佑集》传世,代表作有《九日和韩魏公》。

《九日和韩魏公》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意思是:我四十八岁,年近半百,才成为您的座上客,最为不才。自已的那“萧萧华发”同宴上的闪闪金罍相映衬。韩丞相好贤可自己官卑位低不配这种礼遇,多年来清闲无事陪伴诸位儒生老于太常寺。从二十七岁开始,发奋苦读,希望有用于世,却多次科考不第。

后来,虽然名动京师,却沉沦下僚,无法一展抱负,每次佳节均在愁里度过。曾有的雄心壮志也只有在醉时才略有显露。冒雨晚归而感寒意,难以入睡。韩琦诗中那种久居高位、宾朋满座的富贵气,使苏洵更感到自己“闲伴诸儒”的穷窘;韩琦志满意得之余的淡淡闲愁,更激起了苏洵壮志不酬的深沉哀怨。

1、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出自宋·苏洵《心术》。

崩,崩塌。即使是泰山崩塌在眼前,大丈夫的脸色也不会改变。

2、有功而赏,有罪而罚。

出自宋·苏洵《上皇帝书》。

强调了赏罚必须分明,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励人们行善,保证社会的安定。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对于建立了功劳的人就应给予其奖赏,而对于有了过错或罪行的人就应对其进行惩罚。

苏洵家里的风水

3、利之所在,天下趋之。

出自宋·苏洵《上皇帝书》。

利益存在的地方,天下的人都会争相前往投奔。有了利益,才能有基本的物质条件,百姓才能生存下去。

利益实现了累积,百姓才能求得发展,才能实现富裕。百姓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利益,因此,他们就会趋利而动,随利而行。

苏洵生平个人简历

苏洵(公元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至和、嘉佑间,与二子轼、辙同至京师。欧阳修上其所着《衡论》《权书》等二十二篇,士大夫争传之。宰相韩琦奏于朝,除秘书省校书郎。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同修建隆以来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而卒,年五十八岁。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着有《嘉佑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一、人物生平

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四月二十五日(1009年5月22日)出生于四川眉山。

苏洵少时不好读,由于父亲健在,没有养家之累,故他在青少年时代有点象李白和杜甫的任侠与壮游,走了不少地方。后来又陪同儿子两次进京,一次经水路,一次经陆路,遍游了沿途的名胜古迹。苏洵游过的道释名胜古迹大致有青城山和峨眉山、成都的玉局观、庐山的东林寺和西林寺、虔州的天竺寺、丰都的仙都观等。苏洵游峨眉山和青城山是在青少年时期,其《忆山送人五言七十八韵》诗中云:“少年喜奇迹,落拓鞍马间。纵目视天下,爱此宇宙宽。岷峨最先见,晴光压西川。”

庆历年间,苏洵进京参加制举考试,不中,又举茂才异等,又不中,乃悉焚所写文章,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便南游嵩洛庐山,在庐山他游历了东林寺和西林寺,并同这里的两位高僧讷禅师和景福顺长老交游月余。《忆山送人》诗中详细记载了这次游历的情形:“次入二林寺,遂获高僧言。问以绝胜境,导我同跻攀。逾月不厌倦,岩谷行欲殚。”苏洵在庐山同二僧共游居一个多月,并“获高僧言”这件事,苏轼、苏辙都有记载。苏辙云:“辙幼侍先君,闻尝游庐山过圆通,见讷禅师,留连久之。

元丰五年以谴居高安,景福顺公不远百里惠然来访。自言昔从讷于圆通,逮与先君游。岁月迁谢,今三十六年矣。二公皆吾里人,讷之化去已十一年。”从庐山下来,苏洵又南游虔州(今江西赣州),在虔州,苏洵结识了当地隐士钟子翼兄弟,在他们的陪同下游览了马祖岩和天竺寺。

大概在皇佑初年,苏洵到岷山白云溪拜访了隐士张俞,苏轼在《张白云诗跋》中说:“张俞,少愚,西蜀隐君子也。与予先君游居岷山下……”张俞的事迹在王称的《东都事略》中有传,“张俞,字少愚,少嗜书,好为诗,……俞为人不妄忧喜,性淳情澹,有超然远俗之志。”曾六次下诏要其出仕,“卒不起,遂隐居青城山之白云溪。”按青城山白云溪是着名道教学者杜光廷晚年所居之地,文彦博治蜀时安排张俞居住白云溪,显然是张俞对道教有特别兴趣的原因,苏洵与他交游,道家道教大概是其交谈内容之一。[1]

嘉佑初(1056年),苏洵带二子进京应试,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他的《衡论》、《权书》、《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刘向、贾谊相媲美,于是向推荐苏洵。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苏洵,苏洵文名因而大盛。在京期间,认识了保聪禅师,“予在京师,彭州僧保聪来求识予甚勤,及至蜀,闻其自京师归,布衣蔬食以为其徒先,凡若干年,而所居圆觉院大治。”

嘉佑二年(1057年),二子同榜应试及第,轰动京师。

宋嘉佑三年,宋仁宗召苏洵到舍人院参加考试,苏洵推托有病,不肯去应诏。

嘉佑四年苏洵带领全家乘船沿岷江而下,东出三峡,走水路进京,在丰都参观了仙都观,传说这是阴长生升仙的地方,写有《题仙都观》诗凭吊这个仙人。

嘉佑五年(1060年),经韩琦推荐,苏洵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后为霸州文安县主簿,后与陈州(今河南)项城县令姚辟一同修撰礼书《太常因革礼》。书成不久卒,即英宗治平三年四月戊申(1066年5月21日)去世,追赠苏洵为光禄寺丞。

根据您的命盘精准计算,排除方位冲煞等不利之日,为您精心挑选黄道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