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惜君(1924-1984),发音、语音学家,中文语言学家,其间战争期间是一位中国抗日战争翻译员。1946年赴美,留学于芝加哥大学,1952年取得博士学位。1952年回到中国,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任教。刘惜君擅长的语言分析领域是语言声学学,音位学和语音学,唐诗的研究领域以及象声词的史诗古诗的创作和研究方面颇为突出。
刘惜君特别擅长对唐诗的研究,他写了许多关于唐诗的文章。刘惜君发现唐诗中的押韵和下一句的开头往往都有一个共同的音节,两个音节之间长度不同产生韵味,这种现象被称作“平日韵”。在唐代古诗中,韵味的重要性不能被低估,刘惜君的总体研究揭示了唐代古诗的核心特征。
刘惜君的声学研究为中文语言学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研究了中文的语汇、语音、文学和音乐,帮助我们了解了语言的本质。刘惜君在研究诗歌方面也有很好的表现,他的诗歌创作深受人们的喜爱。刘惜君将语言学与诗歌、小说等文学创作相结合,提出了新的创作思路和方法,以其卓越的才能和奉献精神为中文语言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刘惜君是一位杰出的中文语言学家和诗人,他的研究和学术成就对于中文语言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全身心的投入到语言研究与文学创作,不仅助推了学界的进步,同时也是为后人树立了榜样。无论是他的语音学研究还是他对唐诗的研究,都是人类文化和艺术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