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菩萨名称的由来啊,这还要从古译经典说起。观世音菩萨,梵文音为“阿缚卢枳帝湿伐逻”,印度法护论师译为“光世音”;唐代以前,根据鸠摩罗什的翻译,称为“观世音”;唐代玄奘法师译为“观自在”;而当时,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妙法莲华经》通行佛门,世人普遍以其中的“观世音普门品”中的译法,称为“观世音菩萨”;又由于当时讳于唐王李世民的“世”字,通常又略称“观音菩萨”。
按照梵文的原义,有“观照任运”、“君主自在”之意,因此还有意译为“观世自在”、“观世音自在”、“圣观音”、“关音”、“现关音”等。
在上述诸译名中,最重的是“观世音”与“观自在”两种。“观世音”一名的含义,有三种说法,一是指观世音菩萨最初的修行方法,《楞严经》卷六中归结为“耳根圆通”:即止外闻、内观能闻之自性,由此做到“动静二相,了然不生”。二是指能观世间悲苦求念之音,寻声而救度,此据《妙法莲华经·观世音普门品》中的说法:“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三是按照《悲华经》中的说法:“观众生,生大悲心,名观世音”。
“观世音”与“观自在”二名的联系与区别:可以说,二者是同体异名。区别在于,“观世音”立足于因位,强调的是修证法门,而“观自在”立足于果位,阐释果德;“观自在”是由眼合意,于心上起观,是观照,与光有关;“观世音”是由耳合意,证耳根圆通,与声有关。
观音菩萨的身世来历是天上慈航大士下凡。音菩萨乃是天上慈航大士下凡,古时候妙庄国国王和皇后都很善良,皇后怀胎18个月慈航大士投胎排名三公主名叫妙善,她从小吃了很多苦,由大香山奶妈养大,长大以后苦读佛经,为妙庄国和大香山人民徐恶扬善,大慈大悲,在紫竹林休炼成为观世音菩萨。
观音菩萨的特征
观音菩萨,梵文Avalokiteśvara,又作观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光世音菩萨等,从字面解释就是“观察世间民众的声音”的菩萨,是四大菩萨之一。
他相貌端庄慈祥,经常手持净瓶杨柳,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间疾苦。当人们遇到灾难时,只要念其名号,便前往救度,所以称观世音。
观世音菩萨手执净瓶与杨枝,表示菩萨普救世间的广大悲行。三界火宅,众生心中充满热恼。观世音菩萨能体察众生的苦痛,时以瓶中的甘露水遍洒世间,使在热恼中的一切有情皆获清凉。众生信仰观世音菩萨,即渴求菩萨的甘露水,息灭内心的热恼。
佛教劝诫,观世音菩萨确有令众生热恼变清凉的甘露水,如时时虔诚的礼念观音,能得菩萨的悲心救护。
一、佛祖高寿80岁,这在2千多年前的生活医疗条件下,寥若晨星。
二、贵为太子,舍弃荣华富贵,为探索宇宙和人类而修行,自古至今犹如皓月当空。
三、大彻大悟,上至苍穹下至红尘,为人类脱离苦海到达福岸终获正果,创建佛教,堪比太阳照耀人间! 观音菩萨的塑像,无论是被当作工艺品,还是被当作尊神,也常见于普通人家。观音菩萨是随着佛教而进入。观音菩萨进入后,受到文化的巨大影响,发生了一连串的变化。最大的变化是观音菩萨的性别由男性变为了女性。观音菩萨在印度佛教中原是男性打扮,初传入时也是男性打扮。如敦煌佛画中的许多观音菩萨像都具有男性特征,有的还有两撇胡子。
《华严经》则直接描绘了观音菩萨作为男性的威武的形象。有童子到普陀山拜见观音,“见岩谷林中金刚石上,有勇丈夫观自在,与诸大菩萨围绕说经”。当然,佛教中的菩萨虽为男性打扮,其实都是既无生死,也无性别的。为了说法的需要,观音菩萨可以变换性别,尤其是为了方便对女信徒说法,则可以变为女性。观世音有三十六种变化,变为女性就是其变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