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的龙穴
确定了国都气上通天,有了充沛的元气后,就要把元气纳入一个天地阴阳交汇的中心点即风水所言之穴中。这股元气所藏之地,实际上就是山脉所栖止之处,就是从万里而来的山脉潜入地下之处,山脉被当作了龙脉,那么山脉所潜之处自然就是龙穴了。元气被留在国都之中心处,国都则生气永驻。 2.1穴是天地、山川、阴阳交汇之处,万物化生
气是风水思想中的核心命题,气所凝结之处便是穴,明朝缪希雍《葬经翼》定名为:“夫山止气聚,名之曰穴。”是说山脉止住之地,就是气的凝聚之处即穴,而山能通气,是指山止之处则气聚成穴。气聚之处为穴的说法,最早源于托名为汉代青乌子所著的《青乌先生葬经》[7]中所提出的“穴暖而生万物”之说:“内气萌生,外气成形,内外相乘,风水自成。内气萌生,言穴暖而生万物;外气成形,言山川融结而成形象也。生气萌于内,形象成于外,实相乘也。”青乌子所说的“穴”,有两层含义:一是内气萌生之处,所说的内气也就是生气,有了生气,穴才会温暖,才能生成万物,这是穴的本质;二是外气成形,所谓“外气成形”,就是说山川的走向和起伏,为气所凝结,山川是穴的“外气”,只有内外相乘,风水才能自成。“内气是本,外气是形”,所以外气在定穴位的时候显得十分重要,所谓“龙以脉为主,穴以向为贵”,是在讲外在的山川走向,是构成主从、朝揖、拱卫秩序的主要因素,它决定着穴位的尊贵。古人常常在水的环绕处求穴,是因为穴是为了藏住生气的,而生气有时随山脉而潜伏于地下,有时又会随水脉而流动于地表,若遇到风吹,则生气会有荡散之患。寻找穴,就是寻找生气,穴是为了给人用的,无论是死去的人,还是活着的人,所以只有在吉祥地理中才可以把生气留住,吉祥的地理必须要有完备的山川,左右环抱如城廓,人们才能够修造陵墓或建筑城市,让穴中的生气永远为人所用。北京城就建在三座城垣相套的形式中,即宫殿、皇城、内城,宫殿位于全城的中心,它被皇城、内城高大的城垣团团围住,因为穴就在宫殿内,高大的城垣,一层又一层,穴藏在其中,再也不会荡散了。
穴位是阴阳融凝即孕育生命之处,是阴阳二气相交会的一个场所。阴阳二气原出自太极即一元混沌的气体中,古人认为,万物的萌生,完全得之于阴阳二气的产生。有了阴阳二气,才有了天地,有了天地,才有了四季,才化生万物。其公式如老子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8]“天地交通”、“阴阳交会”产生了生气,而所容纳生气之处就是穴。 2.2交泰殿是故宫的穴位
明白了穴为何物后,我再来探寻故宫的穴位藏在何处。在此根据上面,穴具备的条件如下:(一)山水环抱;(二)城廓环抱;(三)天地交通;(四)阴阳交会;(五)深藏不露。
故宫的万岁山和金水河作为人工建造,它所含有的意思就是山所终止的地方变成了龙脉,水所凝结的地方就成了穴,使它具备了使山脉在此处凝结、使水在此处融会的功能,这样就符合北有山,前有水的山水环抱的条件,就可以把生气关锁在万岁山与金水河之间。故宫就建在万岁山与金水河之间,故宫外建皇城,皇城外建内城、外城,城廓层层包围,使生气永远留在故宫之中。
具备了这两个条件,还不能找到故宫的穴位所在地,最重要的是故宫的穴位必须符合“天地交通”、“阴阳交会”、“深藏不露”的条件。根据资料得出乾清宫建筑群是故宫的穴位所在地,而交泰殿就是故宫的穴位
乾清宫整个建筑群位于中轴线上,由六座门和三大宫殿组成即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以及乾清门、坤宁门,日精门、月华门、隆福门和景和门组成,这些建筑组成了一个封闭的空间,俗称为“后宫”。整个建筑群在命名上就好似一个宇宙生成的过程,乾为天为阳,坤为地为阴。隐含有“天地阴阳”的思想。
交泰殿在后三宫的布局中,乾清宫位于前即南,坤宁宫位于后即北,交泰殿处于二者之中,为天地交通之处,符合“天地交通”的原则。根据风水理论,乾为天为阳,坤为地为阴,天地交通之处,本身就是阴阳交会之地,但却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在前朝三大殿和后寝三宫中,只有交泰殿和太和殿上方悬轩辕镜,这代表什么含义呢?
交泰殿前面有乾清宫代表天(阳气),后面有坤宁宫代表地(阴气),交泰殿的含义则是“天地交而为泰”即指天(乾)地(坤)即阴阳二气在此交会,天地才能太平,这就是指“乾清”和“坤宁”二宫。交泰殿悬轩辕镜象征天地阴阳交会。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的含义源自《周易》所云“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和太和,乃利贞。”“太和”之意,朱熹解释为:“大和(太和),阴阳会合、冲和之气也。”所以交泰殿和太和殿内悬轩辕镜,象征阴阳和谐,永远融洽无偏,意思就是指阴阳交会。
交泰殿隐含“交媾”之意,穴的主要宗旨是在于认识穴为阴阳交媾之地,因为只有这样的地方才有生气。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男女交媾,二是天地、山水交媾。《易》称乾为天为父,坤为地为母,所以说“交泰”就是天地阴阳相交,万物化醇,如男女交媾。乾清宫与坤宁宫之间建交泰殿,交泰殿的功能,就是为皇帝和皇后提供交媾之处,负担传宗接代的责任。它不仅象征天地阴阳在此交媾,也指男女即皇帝与皇后在此交媾,这种思想就是天地、阴阳、男女即宇宙万物一体的哲学思想。
交泰殿还符合龙穴深藏的原则,龙穴必须藏在最隐秘之处,才能达到不被风吹,不被雨淋的目的。纵观故宫的所有建筑,即位于中轴线上,又具有保密性,则只有交泰殿名符其实。因为中轴是天轴的象征,也是皇权的象征,龙穴必须定在中轴线上,才能端崇尊贵。交泰殿位于后廷,但它没有太和殿那样外露朝阳,它处于一个封闭的乾清宫建筑群之中,被建筑层层包围。
没有山,明人则建造一座山,取名曰万岁山,没有水,明人则开凿一条河,名曰金水河,山就好像玄武座镇一样,水好似金城环抱,顺山寻水,把天寿山龙脉引入故宫之中,把龙穴定在交泰殿。故宫的穴位藏在交泰殿,它是龙脉万里而来的聚结之处,正北的天寿山是全中国的主山,那么交泰殿龙穴就成为全中国的龙穴,它位于子位,端崇尊贵,承载着上天的浩浩元气。
中国古代风水建筑,是在有山有水的优美环境中求得与自然的平衡,蕴含了丰富辩证思维的天才智慧,把事物演变发展的有机整体观念,运用于建筑法则中,在严格遵循古代礼制的条件下,进行创作,所以中国古代建筑所呈现出的是平衡、和谐的静态之美。
北京城的龙脉起自昆仑山,经过太行山跌荡到燕山山脉,再向东行几百里后,顿起气势磅礴、秀峰云集、端崇尊贵的天寿山。天寿山前为广阔的平原,龙脉来到这里潜入地下,而风水学认为潜龙入地代表龙脉脱尽煞气,可以成为最适合人居的地点,正好建造起中国的核心城市北京。在明代建造紫禁城时,以大风水模式代入城市模式为原理,在宫城北方垒筑了景山为靠,引出潜入地下的龙脉。这时的北京城,终于完成了对昆仑山尊贵生气的全程接引,再把五行八卦等完整的中国人文理念,以建筑形式重新体现,果然就成了千年政治文化中心,虽然几度战火,但仍如火里凤凰越来越显示出活力,在世界上的地位也日益重要。
商汤的龙脉在黄河流域;周朝的龙脉在岐山;秦朝的龙脉在咸阳;汉朝的龙脉在沛县。那么明朝的龙脉到底在哪里呢?今天我给大家讲一讲关于明朝龙脉的故事。
(图为明祖陵)
据王文禄《龙兴寺记》记载着这样一个传说:杨家墩有个洼窝,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经常卧于其处放牛。有一次,一个道士(风水高人)路过此处,见了此处龙穴格局说如有人“葬于此处,后代可出天子。”道士(风水高人)的徒弟追问原因,道士说:“你若是不信,就拿个枯树枝栽在这儿,十天之内就能起死复生”,朱初一偷偷试验了一下,果真如此,大喜!于是把道士的话告诉了朱元璋的父亲朱世珍。
十年后,泰定四年(1327年)朱初一病死,葬于此。半年后,朱世珍妻陈氏即怀了朱元璋。至正十二年(1352年),朱元璋参加了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一路登上皇帝之位,1386年,朱元璋命皇太子朱标,带领文武群臣和工匠,到泗州城北杨家墩,开始修建祖陵。以后陆续增修,经过28年,耗费大量资金,到永乐十一年(1413年)才把他的高祖、曾祖、祖父三代的陵墓全部修建成功。至此,杨家墩改称明祖陵。李自成率军攻破此处后,为了破坏明朝的龙脉,将明祖陵大肆破坏,破其风水,斩其龙脉。
据说为了打击李自成起义军,明朝崇祯皇帝竟然派人挖了李自成的祖坟。李自成是陕西米脂县人,从小苦大仇深,和一些穷苦百姓参加了高迎祥领导的起义军。后来因为作战勇敢和有智慧,得到高迎祥的赏识,接替高迎祥成为起义军首领,所到之处,百姓云集响应,一时间朱家天下摇摇欲坠,李氏“帝王之相”隐隐可见。当此之时,崇祯帝听大臣们建议,派人掘挖李自成祖坟风水龙脉,泄其“王气”,以使“贼势当自破矣”,从而挽大厦于将倾。崇祯十五年(1642年)正月初八,接到崇祯皇帝密旨的陕西总督汪乔年命令延安府米脂县县令边大绶等人进山寻找李自成的祖坟墓地。
在李自成祖父坟的左侧下方还有一座坟墓,据李诚指认它是李自成父守忠之墓。墓的正顶长有一棵榆树,粗如臂膀,枝叶诡异,边大绶命人砍下榆树,不料树倒墓开,墓中竟蟠着九条蛇,(相传李自成开创的大顺政权可以传子孙九代)“长尺有二寸,头角崭然”,役卒上前捕捉,将蛇置于练总郝光正行装袋内。
役卒把棺木打开后,只见所有的骨节都变成青铜色,额骨上也有六七寸长的白毛,其余七八座墓中骷髅上也都有白毛。边大绶为了断李自成的“龙脉”,还派人在龙穴处挖下宽二十米、深五米的大壕,他命人将骨骸“聚火烧化”,并把周围“大小树木一千三百余棵悉数斫伐”。
挖李自成祖坟的全过程,边大绶详细记录,在向陕西督军汪乔年呈报的《塘报》中,陕西督军汪乔年得知后,嘉奖边大绶据来报,知闯王墓已开,可以制贼死命。他日功成,定当首叙以酬。闯王祖墓被挖开后,龙脉被斩,李自成虽然攻进北京,不过数日就大败,死于非命。
另一个年少一些,徒弟模样的道士满脸疑惑,不解地问道:“为什么呢?”
(图为道士)
那道士笑了笑,回答道:“此地气暖,非常有灵气。不信你拿根枯枝古来,栽种在此处,十天之内枯枝一定会长出新芽来。”
这时,朱初一醒了,从土窝里站了起来。年长的道士看见他很惊讶,于是问道:“施主,刚才你可听见我说的话了吗?”
朱初一假装耳聋,又是摇头,又是摆手的离开了,表示自己什么都不知道。
待朱初一走后,年少的道士在别处捡来一段枯枝,插在土窝中便离开了。
其实朱初一不仅把那道士的话听得是真真切切,而且还用心地记在心里,每天都来土窝等候着枯枝生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