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口冷面相声 单口催眠相声全集

2024-08-06 17:45:49
版权说明:以下内容来自网友投稿,若有侵权请联系:259687886@qq.com 处理。

一、刘宝瑞(1915年-1968年10月6日),北京人,相声第六代演员,师从张寿臣。他的相声作品借鉴吸收了独角戏、评话、电影、戏剧等姐妹艺术的优点,大胆革新创造,形成了声、容、情、神兼备的独特艺术风格。尤以单口相声见长,被誉为“单口大王”。

二、单口相声《翻跟头》的台词:

1、说段单口相声,单口相声的新段子很少,我们自己想编,在写作上又不行。实不瞒您说,我是解放以后才学习文化,解放以前是个半文盲。怎么叫半文盲呢?书报杂志我也看,也能看下来,反正有蒙对了的时候,蒙不对的时候多!

2、怎么叫蒙哪?比如说,我看书看报有几个不认得的字,看看上面的字,再瞧瞧下面的字,一琢磨这几个字,大概差不多了,也就蒙下来了。还有一个办法,就是我瞧这个字象什么模样,我就念什么。过去,人家都管我叫别字先生。有时候念着念着自己都乐了。怎么?不能不乐呀。

3、过去那“邮政局”,我念“垂政局”,您就知道我这学问怎么样了。“北大医院”,我念“此大酱碗”!这就是我的学问,一念就把人念乐了。鲜货店门口贴着个红纸条子,四个字:“糖炒栗子”,这“栗”字,我不认识,就站在那儿我还念哪,念就念得了呗,我还念出声来:“糖炒‘票’子!”

4、哎,那能吃吗?您说,旁边的人能不乐吗?非把人念乐了不可!人家乐了,我也乐了。过去我就是别字先生。过去我究竟念过书没有?也念过几天,可不是在学校里念的,也不是在私塾里念的,我是跟我一个亲戚念的。什么亲戚呢?是我叔伯二大爷。我这“此大酱碗”就是打我二大爷那儿来的。

5、怎么哪?再清代给皇上治病的地方不是叫太医院吗,“太医院”那仨字,他就念“大酱碗”,所以我这“此大酱碗”就是得他的真传。他念别字念得比我可乐,有过这么一个笑话。在旧社会,北京有个大财主,这家儿姓潘,家里死了人,要请一位读祭文的先生。

6、这家儿也是倒霉催的,应当是请老秀才、举人、翰林老夫子啊,也不知道是谁出的主意,把我那位二大爷“大酱碗”给弄去了。这下儿漏子了,他给读祭,,那还得了!往棺材前头一站,捧着文,在他眼前跪着两个人,这边儿跪着的是那个孝子,那边跪着的是孝妇。

7、家有钱是财主啊,两个用人搀着孝子,两个老妈子搀着孝妇,他站在那儿就念这个祭文:”孤哀子……”什么叫孤哀子哪?古时候,父丧为孤,母丧为哀,父母俱丧称为孤哀子,孤哀子就是那个孝子。这孝子叫什么名字呢?姓潘,名叫良显,“云苏潘葛”的潘,良就是优良的良,显就是显耀的显。

8、潘良显,这仨字,叫我二大爷一念好了,仨字儿没多错,错了一对儿半!“孤哀子……翻跟头!”翻跟头?这个“潘”哪,他给念成“翻”了,优良的“良”,他给念成跟头的“跟”了,显耀的“显”,他给念成“头”了。“孤哀子——翻跟头!”这孝子一听也纳闷儿了。

9、心说:这叫什么规矩啊?我爸爸死了,我翻跟头干什么?这叫什么事啊!这是谁请的这么一位先生?孝子跪在那儿直运气。我二大爷念到这儿还不念了,瞧着!这工夫,旁边儿这两个用人说话了,叫孝子:“少爷,少爷,您听见了吗?先生叫您翻跟头哪!您快翻吧!”

10、孝子一听这话,鼻子差点儿没气歪喽:“废话!我爸爸死了,我翻跟头干什么?”“那……那不是,先生叫您翻的吗!”“胡说八道,我翻不过去。”“这不要紧,翻不过去我们帮您翻,来!翻哪!”两人一掀,给翻过来啦!孝子这个气呀,翻过来又跪在那儿了。

11、我二大爷接碴儿往下念:“孝妇……”这个孝妇,娘家姓“乜”,“曾母沙乜”的那个“乜”,就是之乎者也的“也”字短中间那一小坚。他这一念热闹了;“孤哀子—翻跟头!”用人一掀,孝子翻过去了。“孝妇—也氏!”孝妇一听“也是”:“噢,我也得翻哪?!”

三、1960年,中央广播说唱团挖掘整理传统相声,刘宝瑞记录下来的单口相声在全团数量上占第一位。刘宝瑞生前口述的八十段单口相声后经殷文硕回忆记录,整理成文,辑为《刘宝瑞表演单口相声选》,1983年由曲艺出版社出版。刘宝瑞单口相声的代表作之一《连升三级》曾被编进中学语文课本。

四、刘宝瑞九岁接触相声,十三岁拜张寿臣为师学说相声,十四岁赴天津演出并初露头角。1937年,刘宝瑞编演了相声《家务事》、《韩复榘讲演》,1944年于济南创办“共乐茶社“相声大会,1949年成为把相声带到香港的第一人,刘宝瑞对单口相声表演艺术的发展与提高均作出了重要贡献。

扩展资料

一、刘宝瑞常演单口相声,既有很高的艺术魅力,又有一定的文学性。他的单口相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汲取了南方独脚戏及评话的艺术技巧,又借鉴电影、话剧的表演手法,融会贯通,逐步形成了“使活”细致、瓷实,“包袱儿”别致、含蓄和声、容、情、神兼备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1960年,中央广播说唱团附设相声学习班,招收了十几名学员,由刘宝瑞负责辅导,后来这些学员大部分成为各专业文艺团体的骨干力量。为培养马季掌握传统段子,录制《找堂会》、《扒马褂》等段子时,刘宝瑞为马季捧哏,并将许多传统相声传授给马季和唐杰忠。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刘宝瑞

六月三伏好热天,

京东有个张家湾,

老两口儿院里头正吃饭,

来了个苍蝇讨人嫌。

这个苍蝇叼走一个饭米粒儿,

老头子一怒追到四川。

老婆儿家中等了仨月,

书没捎来信没传,

请了个算卦的先生算一算,

先生说:“按卦中断,伤财惹气赔盘缠。”

他这卦算得还真灵。其实啊,这个卦不但他算得灵,我也能算。那得分什么事啊,来一个老太太算卦。

“先生,您给我算一卦。”

“什么事啊?”

“我老头子走了仨月了,音信皆无,您说有什么危险没有啊?”

“啊,他干什么去啦?”

“嗯,追苍蝇去了!”

小学生单口搞笑相声

“追苍蝇去啦?!什么事啊?”

“苍蝇叼走一个饭米粒儿。”

这天,老黄正在家里哪,在家干吗哪?正在那儿发愁哪。发什么愁啊?他媳妇又腿疼了,又要下雨。一会儿啊,他还得往屋里搬柴火,挪东西,麻烦!正这儿烦着哪,这么个工夫,哎,太监大总管崔英进来了。

“你会算卦呀?”

老黄一听:

“啊……我……我会……”

“灵不灵啊?”

这位问灵不灵,还挺大的声儿。老黄一瞧他这派头儿,心说:我这卦,哪儿灵去呀?干脆,说实话吧!

“我这卦……唉……我这卦……唉……不灵。”

“嗯?嘿!找了半天,敢情在这儿哪!好好好,哎呀,不灵?真不灵吗?”

“唉……真不灵!”

“嗬,行了,行了,赶紧跟我走!”

“跟您上哪儿去呀?”

“进北京,皇上的夜明珠丢了,你给算算去!”

“圣上传旨,宣黄仙师随旨上殿!”

头一个就是他,干吗呀?皇上这夜明珠找着了,高兴,一宿都没睡觉,挺老早的打后宫就来坐殿。往前走,走到御花园这儿,哎!这儿有一棵枣树,这棵枣树啊,是明代时候三保太监下西洋带回来的,这种枣叫“珠枣”,滴溜圆,这么大个儿(比画),通红,可是得熟了。

现在还生着哪,湛青碧绿这么一个枣子,皇上瞧着好看,顺手摘下来一个,一想;哎,有了,我让黄半仙算算我这手里是什么?如果再算对了,他这卦真灵,那就封他在朝为官,对!

这么着,先宣黄半仙随旨上殿。黄半仙往这儿一跪,行礼已毕,应该平身赐座呀?这回光让他平身,没赐座。

“平身。”

黄半仙站起来了,皇上一攥这拳头:

“黄仙师,你的卦算得灵,来来来,你算算朕的手中何物,如果算对了,封你在朝为官,算不对,问你个欺君之罪!你算吧!”

老黄一想:哎呀,这怎么算呀?这个……当然他害怕呀,心里害怕,可脸上还不能带出来,还得装模作样的不带相儿。心里这儿想主意,他又琢磨了,琢磨什么?

心里想:他手里到底是什么?噢……一定是他那颗夜明珠,这珠子找到了,怕再丢了,珠不离手,手不离珠,早晨起来就把这个拿出来了,那甭问,夜明珠,对。

可是他要说夜明珠,当时就杀,欺君之罪,没算对呀!他说的话儿好:

“万岁……”

他要说这么句话,“大清早您就拿您这心爱的夜明珠来玩赏啊”,是这么句话,他刚说了半句。

“万岁,大清早您就……”

皇上说;

“哎,对,是大青枣……”

嘿!他这么灵的!

扩展资料:

刘宝瑞常演单口相声,既有很高的艺术魅力,又有一定的文学性。经与南方曲艺同行切磋琢磨,使他的单口相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汲取了南方独脚戏及评话的艺术技巧,又借鉴电影、话剧的表演手法,融会贯通,经过长期演出的实践,

逐步形成了“使活”细致、瓷实,“包袱儿”别致、含蓄和声、容、情、神兼备的、独特的艺术风格。因此,也就得到了“单口相声大王”、“冷面滑稽家”等称誉。刘宝瑞也是把北方相声艺术给江南及港澳观众的先行者。

刘宝瑞熟悉历史掌故,社会知识丰富。擅长描绘社会环境、时代背景,以此来烘托人物、事件。刘宝瑞在台上强调语言、眼神、面部表情三结合,辅以手势,对每段台词的抑扬顿挫都精心设计过,通过长期舞台实践,能做到平整而不瘟,脆快而不过,形成了稳健潇洒、口风细腻的艺术风格。

这段叫《五星楼》也叫《学吃喝》,很多名家都说,两个打赌一个吃一个学。甲跟伙计交待好,要热的就给上凉的,要热热的就上冰镇的,甲要面条,热热的,实际上凉的,乙也得这么说,要面条,热热的,伙计端来的面条都冒热气特烫,甲就吃出点名头:五龙探海、金丝缠腕,最后二龙吐须。